最新公告

当前位置:幼儿园门户 > 最新公告

莫让幼教“小学化”伤害孩子

马潍丽 发表于:2013-02-26

幼儿园门户

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有机会接触各种家长,有机会了解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先请大家随我看几个场景:

场景一:办公室里一名四岁幼儿家长向园长提出建议,希望能够给她孩子所在班级尽快设置写字课程,理由是她同事的孩子所在的幼儿园三岁半就已经开始练习书写了。我们再不进行书写课程岂不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场景二:美术课上,璇璇正在兴趣盎然地画着充满想象的大怪鱼,听课的妈妈实在忍不住,上前指出璇璇几处画得不像的地方,孩子兴趣顿消,不愿再画,妈妈马上又是鼓励又是威吓,璇璇终于哭了起来,钻到桌子底下,再也不肯出来画她的大怪鱼。

场景三:接孩子的时间到了,家长接着自己的孩子往外走,一面走,一面与孩子愉快的交谈,一般第一个问题都会问孩子:“今天你学什么了?”可见在家长心目中,“学什么”是何等的重要。

其实诸如此类的场景是每位幼儿园教师都曾遇到过的。现如今的孩子遭遇着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大部分家长都盲目地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上,忽视孩子的认知能力、独立性、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而幼儿园在传统应试教育观念和家长期望的夹缝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小学化教育的倾向,甚至个别幼儿园干脆拿过小学课本进行日常教学。

那么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有什么区别呢?幼儿园期间的孩子发展尚不成熟,却是人一生中发展最快的阶段,这一个阶段孩子认识世界以无意性和具体性为主,这时期的孩子有着非常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他们充满了想象,因此幼儿园教育活动根据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各个时期的敏感期特点,以各种游戏形式促进幼儿的发展,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满足和发展,引导幼儿探索世界、开拓幼儿想象和创造的能力,在日常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而小学化的教育以传授抽象的知识和技能为主。比如数学,幼儿园会以各种游戏及实物引导幼儿感受数与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能力与基础的培养,而小学会很快地进入抽象的算式,比如1+1=2。但是前者是相对隐性的,而后者是相对显性的,成绩是立竿见影的,这正好符合了现在家长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心理。

那么幼儿园“小学化”教育会带给孩子什么影响呢?“小学化”教育违背了幼儿的认知特点,所给与所需恰恰相反,从而挫伤了幼儿的积极性,压抑幼儿活泼好动、探求新鲜事物的天性,把固化的知识提前灌输给孩子,限制孩子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画画,当我们打算让幼儿画一所房子,简单易行并且立竿见影的方法是出示范画,教给孩子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再添上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就成了一所房子,左上角画个红太阳,下边画一溜尖尖的小草,便成了一幅整齐漂亮的图画,这样的教法省时省力,家长立刻就可以看到成绩。但是由于我们已经将固化的知识传授给了孩子,将来孩子只要画房子就会顺着这个固化的形象去画。另一种教法会有一个过程,它重在引导孩子观察、想象,经常画出成人不能理解、充满奇异想象的房子,这样的房子不注重结果,不注重画得像不像,重在一个过程,一个发展想象、观察的过程。试想,未来的世界是需要墨守成规、循规蹈矩、无创新意识、没有创造能力的人还是需要具有一定独创性、具有较强应变能力、适应能力、思维敏捷的人呢?而幼儿期间的关键期是不容错过的,一旦错过,再去弥补只能事倍功半,甚至再也达不到理想的水平。比如印度的狼孩玛拉从小被狼叼走抚养,8岁时被人解救回到人类社会,由于错过了幼儿时期的所有关键期,玛拉尽管受到精心的照顾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到他17岁时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也只相当于4岁的幼儿。

因此幼儿园期间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中建构自身的发展,在活动中获得经验。这样的教学方法,似乎学不到什么知识,但是它却在过程中培养了孩子的行为、能力,开发了孩子的智力,这样的发展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像“小学化”教育直接交给孩子“1+1=2”那样显性,但合理正规的幼教教学方法,关心的是幼儿的需要、关心的是孩子的发展,考虑的是幼儿的接受能力。想一想,未来的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什么,为了孩子的未来,请还给幼儿一片自由的天地吧!